下面是深度伪原创的内容:
目录
- 
USART3_DR寄存器的地址 
- 
DMA通道的配置 
- 
DMA的中断设置 
- 
USART接收回调函数的实现 
- 
头文件和源文件 
- 
DMA的基本配置 
- 
环形队列接收数据的处理 
- 
函数原型的说明 
- 
参考用例的说明 
- 
总结 
使用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.5.0和stm32f103cbt6开发,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DMA方式进行串口数据的收发处理。通过使用DMA的方式,数据的读写是直接在内存中进行的,实现了对CPU的解放,减轻了CPU的负担。
具体的代码实现包括:
- 
usart_driver.h:封装了接口、数据接收回调函数类型、基本数据结构等;
- 
usart_driver.c:实现了函数原型,中断服务函数等。
只需要将这两个文件复制到项目中即可,且可以根据目录下的参考用例进行初始化。
usart_driver.h头文件已经声明了外部函数可能用到的接口。在具体实现细节中,涉及以下内容:
- 
USART3_DR寄存器地址的设置。 
- 
DMA通道的配置。 
- 
DMA中断的设置。 
- 
USART接收回调函数的实现。 
- 
DMA的基本配置。 
- 
环形队列接收数据的处理。 
- 
函数原型的说明。 
- 
参考用例的说明。 
综上所述,通过使用DMA的方式可以实现对CPU的解放,将数据的读写直接在内存中进行,提高了系统的效率,降低了CPU的负担。
USART3_DR的地址
因为USART3接收到数据会存在DR寄存器中,而DMA控制器则负责将该寄存器中的内容一一搬运到内存的缓冲区中(比如你定义的某个数组中),所以这里需要告诉DMA控制去哪里搬运,因此需要设置USART3_DR的总线地址。
USART3的基址如下图所示;

USART3的基址
DR寄存器的偏移地址如下图所示;

DR偏移地址
所以最终地址为:0x40004800 + 0x004#define USART_DR_Base 0x40004804
DMA的通道
因为有很多外设都可以使用DMA,比如ADC,I2C,SPI等等,所以,不同的外设就要选择属于自己的DMA通道,查找参考手册;

DMA通道
因此USART3_RX在这里会使用DMA1的通道3,这都是硬件上已经预先分配好的,我们需要遵循这个规则。所以在代码中我们做出相应的定义;如下所示;
#define USART_Rx_DMA_Channel    DMA1_Channel3
DMA的中断
DMA支持三种中断:传输过半,传输完成,传输出错;

DMA中断
因此在使用是相当安全也相当灵活,而本文只是用了传输完成中断;如下定义了,传输完成中断的标志位,DMA1_FLAG_TC3也就对应了图中的TCIF;
#define USART_Rx_DMA_FLAG       DMA1_FLAG_TC3
USART接收回调函数
在STM32的HAL中封装了大量外设的回调函数,使用起来十分方便,但是标准库中则没有这样的做法,但是这里我们可以自己实现,rx_cbk就是回调,即串口数据接收完成就会执行已经注册的回调函数;
typedef void (*rx_cbk)(void* args);
通过使用接口usart_set_rx_cbk进行回调函数的注册,pargs为将传递的参数指针;
void usart_set_rx_cbk(uart_mod_t *pmod, rx_cbk pfunc,void *pargs);
头文件源码
#ifndef USART_DRIVER_H
#define USART_DRIVER_H
#include DMA的基本配置
串口接收DMA的配置在函数dma_init中;
static void dma_init(void)
已经定义了数据缓冲区,如下:
uint8_t RxBuffer[USART_BUF_SIZE] = { 0 };
因此需要在DMA的配置中设置USART_DR的地址,和数据缓冲区的地址,以及两者的大小;还有就是数据流向;
- 
寄存器流向内存; 
- 
内存流向寄存器;这个需要搞清楚;相关配置如下所示; 
 DMA_InitStructure.DMA_PeripheralBaseAddr = USART_DR_Base;
 DMA_InitStructure.DMA_MemoryBaseAddr = (uint32_t)RxBuffer;  
 DMA_InitStructure.DMA_BufferSize = USART_BUF_SIZE;
 DMA_InitStructure.DMA_DIR = DMA_DIR_PeripheralSRC;
注意:DMA_DIR_PeripheralSRC表示,外设作为源地址,数据是从外设寄存器流向内存,即DMA会把数据从地址USART_DR_Base搬运到RxBuffer去。如果这个地方搞错,会导致RxBuffer始终没有你想要的数据。
环形队列接收数据
线性缓冲区会因为缓冲器接收数据已满导致无法继续接收的问题;而环形队列进行接收的话,会自动进行覆盖,这样一来,在读取数据的时候,也要配置一个环形队列进行数据处理,下面的配置是把DMA配置为循环模式;
DMA_InitStructure.DMA_Mode = DMA_Mode_Circular;
在结构体user_uart_mod中,则用两个变量分别指向队首head和队尾tail;具体数据的读取在函数USART3_IRQHandler中,会把数据从内存的RxBuffer读取到结构体user_uart_mod的成员变量rx_buf中;最终调用回调函数。
函数原型
usart_driver.c
#include 参考用例
这里需要调用usart_init,并设置回调函数,如果不设置,则不会执行回调。
void motor_get_cmd_from_uart(void *pargs){
 
 if(pargs == NULL){
  return;
 } 
 uart_mod_t *p = pargs;
 if(p->rx_dat_len > 0 && p->rx_dat_len == PACKAGE_SIZE){
  if(p->rx_buf[0] == PACKAGE_HEAD 
  && p->rx_buf[PACKAGE_SIZE - 1] == PACKAGE_TAIL){
   user_cmd_mod.head = p->rx_buf[0];
   user_cmd_mod.cmd.value_n[0] = p->rx_buf[1];
   user_cmd_mod.cmd.value_n[1] = p->rx_buf[2];
   
   user_cmd_mod.option = p->rx_buf[3];
   
   user_cmd_mod.data.value_n[0] = p->rx_buf[4];
   user_cmd_mod.data.value_n[1] = p->rx_buf[5];
   user_cmd_mod.data.value_n[2] = p->rx_buf[6];
   user_cmd_mod.data.value_n[3] = p->rx_buf[7];
   
   user_cmd_mod.tail = p->rx_buf[PACKAGE_SIZE - 1];
   user_cmd_mod.process_flag = 1;
  }  
 }
 p->rx_dat_len = 0; 
}
int main(void){
 usart_init();
 usart_set_rx_cbk(&user_uart_mod, motor_get_cmd_from_uart,&user_uart_mod);
}
总结
本文简单介绍了基于STM32基于DMA,利用串口空闲中断进行串口数据接收的具体配置和实现方法,代码基于标准库3.5版本;
因为标准库ST目前已经不再更新,并且ST提供了cubemx工具可以进行基于HAL库和LL库的外设快速配置,从而简化大量工作;当然为了不掉头发感觉撸寄存器也不错,最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以上就是良许教程网为各位朋友分享的Linu系统相关内容。想要了解更多Linux相关知识记得关注公众号“良许Linux”,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,更多干货等着你 !

 
		 微信扫一扫打赏
			    	微信扫一扫打赏
			    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			    	支付宝扫一扫打赏	
			    

.png) 
		        